我们终于有了这样的一部能够反映现实,揭露现实的良心之作,只是无奈,我无法说服更多的人去看这部片子。买票的时候就只看到寥寥数人,真正去影院了也真就寥寥数人。我们常常说说国产电影不行,没有《熔炉》那样反映社会并对社会造成反响的好电影,我们羡慕韩国,羡慕他们什么都敢拍什么都能拍,而我更加羡慕他们的观众,他们能够用电影票来投票,一票一票投出自己心中的电影最佳。我们没有民主的选举,可是我们连电影票这样最基本的选择也无人响应,1.2%的排片,影院空荡荡的座位,真心呼吁身边的每一个人都去看一看。
看一看电影中最真实的社会,记得之前看过一个导演的采访,为什么起了一个“嘉年华”的片名,导演的解释,正像她在电影中的展现,“我们生活在一个像是嘉年华似的时代,无比光鲜,无比喧闹,大家没有办法停下来,没有办法思考背后的人和故事,我恰恰想讲的是这些光鲜背后的故事”,看到“嘉年华”的片名,确实容易让人误解为一个“合家欢”的影片,但是正是了解到导演想要讲述的故事才让我真正走进了影院。
起初以为电影讲述的是会长性侵小学生,其实慢慢发现这位女导演讲述的是底层百姓的生存,更加具体一点就是底层女性的生存。被性侵的两位天真烂漫的小学生,不知道家在何方的黑户流浪打工少女,被社会玩弄的打工女青年,还有小文那个离异的母亲,为小文奔走的维权女律师,这些不同层面的女性共同构成了整部电影的女性群像。如果少女性侵是这部片子的入手点,那么导演展现的这么多的面貌,绝对是对当下社会深层的思考,虽然电影中小文妈妈,打工大姐陆陆续续离开故事的主线,但依然让整个故事笼罩在无声的叹息中。这些在底层受到种种不公对待的女性,都化在旅店大姐的一句话中—-“愿下辈子不在做女人”。同样令人心碎的事情不是发生在电影,而是真实发生在现在的北京,同样是底层为努力活着拼搏的人们正在遭受新一轮的“清洗”,当这个城市不需要你的时候,大笔一挥可以让这些为这个城市建设曾经奉献过青春的人们居无定所。一件火灾引起的事故,不是让政府像着如何避免再次发生这样的惨剧,而竟然是想着如何通过赶走这些人。整个社会的基础设施不行,赶走这些人又有什么用,如果北京真的在同样的价格下,能够住的舒服一些,安全一些的居所,这些百姓还有什么理由去住这些群租房。这又让我想起了一句比较悲伤的句子—-“我们的政府不是真正去解决问题,而是去解决提出了问题的人”。
比起这部电影的真实,更加令人窒息的是她的克制,没有《熔炉》《素媛》那样韩式商业片催泪的情节,甚至整部电影的施害者没有露过正脸,但正是她的克制,才让她彻彻底底地让我看到这是在讲一个国内发生的事情,没有主角的嚎啕大哭,没有被害者父母的歇斯底里,所有最后的最后只化成了小文的两行泪水。电影中没有像熔炉里面那样具象的坏人,这让我联想到《杀人回忆》的一篇解读,这个不真实,不露脸的坏人不就是这个社会上麻木的我们吗?虽然这个故事里的受害者只是两个小女孩,小米也曾经怒吼着这样的事情不会发生在自己头上,到头来这个社会压迫的是每一个生活在其中的人。最近发生了太多太多的事情,而这部电影的取材也甚至是13年真真实实发生过的事情,如果我们再一次两次的遗忘,下一次的被害者也不知道是谁了。
而电影的音乐也是同样的克制,整个片子只有在最后小米出逃才出现了大量的背景音,而前面几乎没有配乐,有的只是令人窒息的环境音,还是采访录中导演讲述得一番话,她说当时威尼斯电影节主席看完和她说过,“给这样的电影作曲是很难的,因为现实主义不需要宣泄性的音乐”,而最有力的音乐,在结尾迸发出来的时候,把主人公,观众的所有情绪都释放了出来。
小米在片中无疑是一个可怜之人,目睹事件,欺骗律师,敲诈会长,到最后对律师的坦白,最让我为止一痛的是那几句对白,剪短而有力:“3年里走过了15个地方,而这个地方很暖和,即使无家可归也能睡个好觉”,这就是生活,谁也无法解释小米去勒索,她只是为了活下去。
关于结尾,很多看了一些报道和采访,似乎很多人对广播结尾小米出逃似乎颇有异议,至今为止我也没有看到更加令我信服的解释。不知道看过的人还记不记的广播中播报的那几则新闻,听到小文案件被解决,再听到涉案警察被抓,做假证明的医生被抓,小米都还坐着,直到最后一则,说政府时刻关心着女孩子的安全,才让小米站起来,她似乎已经笃定只能用自己的努力去摆脱这一切。
最后记住这几个人,导演—-文晏,女主—-文淇,感谢她们能够代替那些无法发声的人们说出他们的遭遇,让更多的人关注到他们的生活,感谢她们能够勇敢地拍摄这样一部振聋发聩的好电影,让还在沉睡的我感到一丝颤巍,也感谢她们能将这样的故事搬到国际的大舞台上,让我们的邻邦也知道中国的真实状态。
我向来是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来推测中国人的,然而我还不料,也不信竟会下劣凶残到这地步
PS. 点名批评 北京回龙观的星美国际影城,大家能不去这里看就不去这家影院,影片字幕被切,怀疑画幅也有被切。